(二)永远的丰碑:我心中的焦裕禄

来源:    作者:刘五保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16    
  法讯社(周铁钳) 永远的丰碑——我心中的焦裕禄!
 
  接【原创】(一)永远的丰碑:我心中的焦裕禄!——刘五保
 
  五、铁血柔情焦裕禄
 
  要说焦裕禄坚强刚毅,可能没有人说不,但焦裕禄表现的温暖,温柔,温度,温情,从他的人生中随时都可以体会,这就是对人民的爱,对朋友的爱,对家庭的爱,对百姓的爱。不仅有物质上的援助,而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同情支持和精神上的慰藉。在随军南下的行军途中,他作为中队长不光要组织行军,还要帮患病的战友和女同志背行李,每天都背着80多斤的物品。到达尉氏县后,面对人生地不熟、土匪横行的局面,他深入到最贫困的村民家中,认贫困大娘做干娘,和最贫困的张庚申结为兄弟,吃野菜,和贫农一起吃讨饭讨来的碎馍块,以此来发动群众,建立农会。帮村民种地,和村民睡土炕,睡牛棚,钻草窝,和平民百姓打成一片,赢得民心。到洛阳工作期间,在自己一家吃不饱,穿不暖,常常断炊,甚至妻子被饿的腿淤浮肿的情况下,还常常送钱、送物、接济别人。在当上兰考县委书记之后,他还是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但是一旦遇到需要帮助的灾民、群众,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予以帮助。在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有一个副馆长叫张继焦,其实他原名并不是叫张继焦,而是叫张徐州。为什么叫张徐州呢?因为他是他爹妈在徐州逃荒时出生的。在他还是刚满周岁的时候,有一次焦裕禄下乡途中见到两个人冒雨抱一个筐子,男的在前面走,女的跟在后面哭。焦裕禄问明情况,方知是这家孩子生了重病,无钱救治,眼看救治无望,按照当地风俗,未成年的孩子夭折就要扔到野地。焦裕禄急忙扒开筐子,经查看发现这孩子还有一口气,就脱下雨衣盖住筐子,掏出身上所有的钱,让这对夫妇把孩子送到医院,并亲自打电话让医院对孩子进行全力救治。经过抢救终于捡回了孩子的一条命。焦一家人为了感念焦裕禄的救命之恩,将孩子改名张继焦。裕禄帮助缺乏烧柴的贫困大嫂拉车到煤厂买煤,帮助缺少劳力的大娘翻地种麦,给素不相识的人掏钱解难。焦裕禄到底帮过多少人他自己也说不清,各种资料也记不清。有的人可能认为他是领导干部,他有钱、他有权。但我认为这已经不是权和钱的问题,是发自思想深处对人民的爱,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心理体验。
 
  六、多才多艺的焦裕禄
 
  焦裕禄是个有文化、有修养、有涵养、不断追求知识和学识的人,他并不是土干部、更不是粗干部!焦裕禄自七岁在本村的小学就读,一直学习都比较优秀,在班级中总是前二、三名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和参加学校的“雅乐队”,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排练乐器、学习唱歌,拉的一手好二胡。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写的一篇作文《阚家泉的风景》,深得语文老师的好评,并作为范文由同学们背诵。在焦裕禄被虏掠到东北当苦工时,正是这种艺术潜质挽救了他的性命。由于他有文化,别人叫他小秀才,加上会拉二胡,引起了一位矿警的注意,共同的爱好拉近了二人的感情,这位矿警以大哥的身份处处对焦裕禄关照,先后两次救了焦裕禄的性命,直到最后帮其从戒备森严的煤矿中逃了出来。焦裕禄参加革命后,在随部队南下的过程中,为了配合土地改革的宣传需要,仅短短的二十多天,就和队友们一起排练演出了大型的歌剧《血泪仇》,并在剧中担任主演,部队从鄢陵县到尉氏县连续演出了二十多场,有力地激发了部队官兵和当地农民的革命热情,促进了土改工作的顺利开展。1953年6月调到洛阳,参与洛阳矿山机器厂的建设,1954年8月和另外4名同志被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学习,他们利用半年的时间学完初中、高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等课程,完成了预科学业,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为正式学员。但他们没来得及上大学就又被厂里召回送到大连超重机厂进修实习,焦裕禄利用一切机会,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知识水平,很快成了技术骨干和管理生产的行家。焦裕禄经常在厂报上发表文章,参加单位组织的联欢会,组织干部职工唱歌,还会编顺口溜,连自己结婚现场都是自己拉二胡,妻子徐俊雅唱一段“抬花轿”。别人还说焦裕禄写的毛笔字好,有同事开玩笑地说,焦书记的字一张能卖一百元。担任县委书记时自己也经常写讲话稿,从焦裕禄自传和履历表等现有资料看,焦裕禄写的钢笔字写也是不错的。从以上情况看,焦裕禄虽然上学时间不长,参加工作后一直十分注重学习,在那个年代,已经算的有知识文化的人了,也算是个文艺青年了。
 
  七、坚强刚毅的焦裕禄
 
  焦裕禄从1922年3月18日出生到1964年5月14日去世,短短四十二年,在这42你年的人生历程中,每时每刻都在坚强的战斗,顽强的抗争,以极大的毅力和生命力生存下去。除了童年的时光外,在被日伪宪兵队抓到监狱并关押的一百多天中,他经受了各种严刑拷打和折磨,几次被打晕死过去,又顽强地活了下来。在被掳到东北作苦工的日子里,和他同去的二十多个工友,大多数先后被毒打,冻饿而死,而他却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从火炕中逃了出来;参加革命后,组织带领民兵和国民党地方武装战斗,斗地主、斗恶霸、剿灭土匪,天天与死神相伴,时时与魔鬼赛跑,终于保住了性命;全国解放后,他参加了工业建设,农业建设,哪里需要,他到那里去,听从组织安排,舍生忘死,把全部的心血和精神用于工农业生产和造福人民群众的事业中,特别是兰考工作期间忍着肝癌带来的巨大病痛,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兰考工作的475天,走遍了全县140行政村,他跑了120个村,此时已经是严重的肝病,那时候的下乡都是自己骑自行车或步行,焦裕禄同志因病累多次昏倒在下乡途中和劳动工地上。焦裕禄从发现肝病到最后的四年里,特别是到了后两年肝癌的扩散和转移,肝部的肿块从腹部都能摸到,剧烈的疼痛,他都坚持忍着,我们从纪念馆中看到焦裕禄被顶了破洞的旧藤椅,可以想象到焦裕禄在和病魔作斗争时,忍受了多大的痛苦,需要多大的毅力勇气。
 
  八、贤内助和清廉的家风
 
  我们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焦裕禄只所以能够成为流芳百代的英雄模范,这和她妻子徐俊雅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是分不开的!徐俊雅是尉氏县城关镇南街村人,父亲是当地的一个中医。可以说是文化人,开明绅士。徐俊雅生于1932年8月,中学毕业后,于1949年到尉氏县参加土改。当时焦裕禄正在尉氏县大营乡担任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徐俊雅参加区土改队主要负责妇联和青年团工作。在共同的革命生涯中,亲身感受到了焦裕禄同志的英勇、才干以及高贵的品格;当时焦裕禄28岁,正处于成熟期的男人,徐俊雅18岁,情窦初开,她对焦裕禄又钦佩、又爱慕,最后深深的爱上焦裕禄,1950年10月,经过中共尉氏县委批准,徐俊雅和焦裕禄结为革命伉俪,从此陪伴他走过了14年充满欢乐和艰辛,幸福而艰难的生活。这种欢乐和幸福是来自于二人共同的革命信仰,共同的工作热情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追求;艰辛和艰难主要是物资上的匮乏和来自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和负担。可以说即使焦裕禄当了区长、科长、县委书记,但他们仍然过着极其艰苦的日子。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一是焦裕禄家人口多!焦裕禄的第一次婚姻虽然资料上没有找到明确的记载。但从他大女儿焦守凤出生于1944年的情况推测,焦裕禄和第一任妻子结婚的时间应该是他从东北日本煤矿逃跑回来之后,大女儿是在江苏宿迁打长工期间出生的;后因焦裕禄随军南下,生死未卜。长期分隔等原因和妻子分开。女儿在老家一直到9岁,这样老家的母亲、大女儿都需要照顾;和徐俊雅结婚后,从1951年到1960年间,先后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仅靠焦裕禄和徐俊雅的工资和养活一家人就非常不易,加上需要徐母来家照看孩子,这样焦裕禄一家就有九口或者十口之多;二是焦裕禄见不得别人有难,无论什么时候,即使在自己很困难的情况下,还去经常去帮助别人。三是焦裕禄廉洁清正,从不会沾别人的光、沾公家的光,更不会收别人的礼。有两个事例可以证明焦裕禄一家生活的窘迫。1956年12月份焦裕禄从尉氏县调任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县领导看到焦裕禄平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穿的还是一件又旧又破的棉袄,孩子们衣服单薄冻的受不了。大家一直认为焦裕禄前前后后在尉氏县工作了好多年,又是从尉氏县走出去的县委书记,如果这样走了,对不起焦书记。经集体研究决定给他家五十尺布票、几斤棉花,叫他给孩子们做身衣服,自己也做件衣服,算是尉氏县领导的一份情谊吧!但是焦裕禄却坚辞不受,他说干部调动要带东西这种风气不好,予以婉拒。最后县领导夏某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把自己的旧大衣脱下来送给了焦裕禄。另一件是1963年的春节前夕,焦裕禄已经有将近十年没有回过山东老家了,南下时孑然一人,这时已经是子女成群了,再加上他自己知道他的身体可能已经撑不了多久了,可能是最后一次回老家了,就决定带子女们回一趟山东老家,和母亲一起过回春节。但要回家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当时焦裕禄家中只有一百多元钱,他向县长讲明情况,从县委财务科借了400元钱。当时县长程世平看焦裕禄浑身直打颤,以为是他肝病发作了,一问,焦裕禄说不是病,是有点冷,程世平用手摸了摸,发现焦裕禄穿的是涮筒子棉袄,里面连件内套的衣服都没有,而且棉袄也是十分破旧单薄。程世平问他为什么不穿件内衣,焦裕禄羞愧地说孩子们多,一是没钱,二是没布票,就这也比穿不上棉衣的群众好多了。这是一位县委书记呀!连件衣服也买不起!其困难大家可以想象得到。在焦裕禄带着妻子、儿女回山东的列车上,那时候火车的开水供应可能也没有现在方便,餐车供应的清汤是五分钱一碗,而鸡蛋汤是两毛钱一碗,焦裕禄和妻子自己连一碗汤都舍不得买,仅仅买了两碗清汤由六个孩子分着喝,一人喝几口,他和妻子都啃着自己带的干粮。在这样清苦而艰难的环境下,焦裕禄和徐俊雅通过自己的品格,影响教育者自己的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树起了良好的家风。清正廉洁,不收受任何人的礼品馈赠和帮助,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不以任何理由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我们从小就听到的焦裕禄拒绝县领导的安排,不让女儿到县委当打字员,又让女儿辞掉邮电局话务员的工作,而自己亲自将女儿安排到县食品厂下面的酱菜厂工作,让女儿走街串巷,挑着担子送酱油的故事,这都是焦裕禄同志严以律己,树立良好家风的真实写照。
 
  特别需要提到焦裕禄同志妻子徐俊雅,在跟焦裕禄同志结婚后,从1950年结婚到1964年5月焦裕禄同志逝世,这十几年间跟随焦裕禄到处奔波,没有过过一天安稳日子,但她任劳任怨,没有一句怨言,给焦裕禄很大的理解和支持。在大连起重机厂学习期间,由于子女多,粮食不够吃,他常常是中午在单位把馍带回家中让孩子们分食,自己饿着,实在受不了了,就用酱油冲一碗咸水喝,以至于得了浮肿病,连走路都困难。在焦裕禄去世后,当时徐俊雅才32岁带着6个孩子,只有年长的焦守凤参加了工作,这五个年幼的孩子全部需要照顾,徐俊雅坚强的将这五个孩子抚养长大,并都参加了工作。徐俊雅同志历任兰考县妇联会干部、县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2005年8月25日去世,享年74岁。
 
  位置嵩县木植街乡的烈士纪念碑
 
  本文作者:刘五保,男,汉族,196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参加公安工作,二级警督警衔,2010年3月任纸房派出所所长,曾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嵩县同城会)
责任编辑:刘五保
首页 | 要闻 | 政法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食药 | 环保 | 城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法讯社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Copyright © 2018-2020 法讯社 新媒网络信息中心
本网律师顾问:河南晟大律师事务所  豫ICP备19022228号